近期因為國際上陸續傳出有關於猴痘的疫情,本協會整理相關資料望社會大眾對於該傳染疾病能有一基本了解。
簡而言之,猴痘並非是新興傳染疾病,在過去已有發生過相關疫情。雖然人會感染猴痘,但猴痘並非容易人傳人的疾病,其主要傳染途徑仍以長時間接觸為主。而且雖然稱為猴痘,但是主要的感染原是以囓齒類動物為主,而非猴子等非人靈長類動物。
即使感染了猴痘,多數成年患者在醫院的支持治療下多半能夠康復。更重要的是若曾施打過天花(牛痘病毒)疫苗的人是可以對猴痘病毒免疫。而台灣45歲以上的成年人多半都曾施打過天花疫苗,因此台灣整體對猴痘的免疫人口仍佔相當的數量。 對於目前猴痘的疫情,台灣大眾應審慎看待,但無需感到任何恐慌。
台灣靈長類協會整理
發布時間:2022/05/26
關於猴痘
非人靈長類族群最早被記錄到的猴痘爆發是在1958年6月,發生在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並且不久後默克藥廠位於美國賓州的生物實驗室猴群也爆發猴痘(von Magnus et al., 1959; Prier et al., 1960; Sauer et al.,1960) 。當時,這兩所機構都為了研發製造小兒麻痺疫苗而大量進口獼猴。 在這兩場爆發中,主要感染的是食蟹猴,但在默克藥廠也有少量的恆河猴產生症狀。而在後續爆發的其他數起猴痘疫情中,新世界猴和舊世界猴都有感染案例(Arita and Henderson, 1968; Arita and Henderson, 1976)。
猴痘病毒隸屬於痘病毒科,脊髓動物痘病毒亞科,正痘病毒屬。這一病毒屬還包含了天花、牛痘(vaccinia,天花疫苗株)、牛痘(cowpox)及其他哺乳類痘病毒。 在免疫學上,猴痘的抗原與天花、牛痘(vaccinia)等病毒非常接近。 猴痘病毒又可分為兩個演化分支群,西非分支群以及源自中非的剛果盆地分支群,兩者的毒力有明顯差異 (Esposito and Knight, 1985; Likos et al., 2005)。
Source: 美國CDC
不同於其他痘病毒,猴痘在多種宿主中都可以複製增殖。在西非和中非的熱帶雨林,猴痘自然存在於數種非人靈長類族群,呈現輕微或無臨床症狀,但也會對當地年輕人造成嚴重甚至致命的類天花症狀(Brennan et al., 1980; Mutombo et al., 1983),。
儘管一開始猴痘疫情是從馬來西亞進口的獼猴群爆發,但後續對481隻馬來西亞猴子進行的血清學調查中卻找不到任何猴痘陽性的案例(Arita et al., 1972)。當時囓齒類動物(尤其是非洲松鼠)被視為主要的保毒宿主,不過非洲綠猴族群之猴痘抗體陽性率高,且無臨床症狀表現(Gispen et al., 1976; Khodakevich et al., 1987), 因此當初爆發感染的獼猴,有可能是在海運過程中偶然暴露到帶原的非洲綠猴而染疫。猴痘的自然宿主範圍較廣,包括人類、猿、新世界猴與舊世界猴(von Magnus et al., 1959; Peters, 1966; McConnell et al., 1968; Marennikova et al., 1976)。 已知會感染猴痘的靈長類動物有棉頂狷猴、松鼠猴、非洲綠猴、鴞面長尾猴、恆河猴、食蟹猴、長尾葉猴、白掌長臂猿、紅毛猩猩、大猩猩、黑猩猩,以及人類。此外,在非洲的猴痘流行地區也曾在多種囓齒類動物、食蟻獸、穿山甲及鳥類之中發現猴痘抗體。
過去爆發的動物案例中,猴痘被認為通過飛沫傳染,但此病更常透過直接接觸或蟲媒叮咬傳播(Mutombo et al., 1983)。 實驗接種約3到4天,會發展至病毒血症,此時病毒散佈到體內多處,包括皮膚、黏膜、脾、肺,以及腸胃道(Zaucha et al., 2001)。 皮膚病灶起初呈現棘狀細胞增生而成的丘疹,後續再發展為水泡。 棘狀細胞的細胞質內會有明顯的嗜伊紅性包涵體。水泡後續會發生臍窩狀凹陷,最後成為典型的痘瘡外觀。皮膚病灶整個變化過程大約為期4到14天。肺部的病灶與皮膚相似,呈現不規則點狀出血性壞死。這可能是飛沫感染猴痘時,後遺症會較嚴重,傳染力也比較強的原因。食蟹猴的實驗接種結果,與人類流行病學的研究,都顯示剛果盆地分支群會產生比西非分支群更嚴重的病灶、更高量的病毒,以及更高的致死率(Chen et al., 2005; Saijo et al., 2009)。
猴痘的臨床症狀表現依受感染的物種而異,一般而言,實驗接種後6到7天會出現水泡性皮疹,常見於手、足部和臉部。皮疹可能伴有全身症狀,若為嚴重的、有呼吸道病徵的動物則可能致死。
目前並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對動物施以支持療法可能可以預防感染後因嚴重全身性疾病導致之死亡。大多數的病例在感染後數週自行痊癒,動物並對隨後相同或相關的病毒感染免疫。
接種天花疫苗在多數案例下,可以提供對於猴痘的免疫。
人類屬於猴痘的易感物種(Arita et al., 1985),偶爾在非洲會發現人感染該疾病的案例,然而並不都是非人靈長類的直接接觸感染造成(Hutin et al., 2001; Meyer et al., 2002)。例如2003年在美國中西部所發生,西半球首次紀錄到的猴痘傳人疫情 (CDC, 2003; Reed et al., 2004b),其傳染源頭就是來自寵物貿易過程中與西非引進之帶原囓齒類混養而染病的土撥鼠。 人跟人之間的傳染並不常見,主要因為從動物宿主身上來的病毒感染量並不足以造成人傳人的能力(Fine et al., 1988; Hutin et al., 2001)。人類因感染猴痘致死的案例多常見於兒童身上。
目前已發展出食蟹猴及恆河猴之猴痘動物模式,來支持開發天花的療法和疫苗(Hooper et al.,
2004; Edghill-Smith et al., 2005b; Stittelaar et al., 2005, 2006; Earl et al., 2008; Marriott et al., 2008),包含使用SIV接種獼猴的動物模式,研究免疫抑制時,動物對於正痘病毒屬疫苗的反應 (Edghill-Smith et al., 2003, 200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