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新聞報導有一名男子在香港公園遭受到野生獼猴襲擊後,產生發燒及神智不清等症狀送醫並於加護病房救治。該男性經過化驗後確認得到猴子B病毒感染(Monkey B Virus,又稱疱疹B病毒,Macaque Herpes I)。因此,本協會想藉此機會針對猴子B病毒及其疑似感染時的緊急措施做一介紹。
猴子B病毒感染症對於台灣民眾來說是一個頗為陌生的疾病,這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許多獼猴,包括台灣獼猴都是這個病毒的自然宿主之一。其傳播方式主要是經由獼猴抓、咬傷或黏膜接觸獼猴的體液(血液、唾液或尿液)而感染。潛伏期約為3至21天,感染後可能會出現急性發燒、頭痛、淋巴結腫大、外傷部位周圍出現水泡或潰瘍及不同型態的神經症狀等。病患如未接受妥善醫療,其死亡率超過70%。
自1932年以來,全球已累積約50個人類病例,其中21例死亡。病例主要分布於美國且多是研究機構內的實驗人員或飼育員。因為猴子B病毒如同人類的疱疹病毒一樣潛伏在三叉神經節內,當獼猴在巨大壓力下或免疫力變差下時病毒才會活化。一般來說面對猴子B病毒的風險多半以研究設施需要與實驗獼猴頻繁接觸的人員來得高,過往的病例多半發生於歐美地區。然而以下三則新聞摘要為近期亞洲地區發生的案例:
1. 在2019年日本NIID公布鹿兒島傳出首例病例,為一名藥物研發公司員工,曾協助與猴子相關之動物實驗;個案出現頭痛及發燒等症狀,就醫後病況嚴重。當局表示個案無被猴子咬傷記錄,該公司傳染病管控措施及設備經查驗後符合規定,惟感染原因不明。
2. 2021年中國大陸新增首例,為53歲男性,病例從事靈長類動物育種相關研究,於3月4日及6日曾解剖2隻猴子,1個月後出現噁心、嘔吐及神經系統症狀,就醫後於5月27日死亡,樣本經檢驗猴子B病毒呈陽性。
3. 2024年香港一名37歲的男性患者於2月底在公園遭到野生獼猴襲擊,並於3月底出現發燒及神智不清症狀,送醫後確診感染猴子B病毒。
猴子B病毒若於疑似感染的初期進行正確的緊急處置,同時前往醫院進行治療並依後續診斷給予抗病毒藥物,對於人的生命威脅並不大。但若是沒有確實做好緊急治療同時忽略其與感冒類似的初期症狀,則有可能演變到後期死亡率高的結果。
台灣因過去各種餵食動物的行為造成野生獼猴容易將人類當作取得食物的來源,從而產生許多因想要從人類身上取食而造成的衝突事件,這些都會潛在增加感染的風險。雖然目前在台灣尚未有人類感染猴子B病毒的案例,但以台灣不斷產生的各種人類與野生動物因為活動地區重疊及部分民眾不當的餵食造成獼猴行為改變後的潛在衝突,台灣大眾應對這個疾病及其緊急處置有一基本了解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本協會在此再次提醒,民眾若被獼猴抓、咬傷時,應立刻採取下列步驟:
1. 使用肥皂或優碘刷洗消毒傷口,並以大量清水沖洗傷口至少15分鐘。如果猴子的體液或尿液飛濺到眼睛或其他粘膜組織,則用需清水反覆沖洗15分鐘。
2. 到醫院進行診療,並告知醫生有被獼猴抓、咬傷。除了接種破傷風外,應再由醫師進行醫療評估,預防性給予抗疱疹病毒藥物。
3. 除了依據醫生的指示進行相關醫療評估外,個人應觀察後續是否有發燒、疲倦、肌肉痛、頭痛等症狀的發生,若於1週內有相關症狀發生,則應儘速尋求醫生的診治。
參考資料:
1. Biosafety in Micro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Laboratories (BMBL), 6th Edition, CDC.
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局網站/疱疹B病毒
3. 人畜共通傳染病臨床指引-疾病管制署
4. 感染控制雜誌,第15卷,第4期
5.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網站
6. 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地區臺灣獼猴健康及人畜共通傳染病監控案